榜样力量
守望相助,与病毒赛跑——金山医院核酸采样队驰援浦西
发布日期:2022-04-01 来源: 打印

守望相助
与病毒赛跑

——我院160人核酸采样队驰援浦西,完成采样95587人次

共同家园

守望相助

守“沪”健康

他们选择逆行向前

3月31日夜间,“预计明4:45一定到科教楼图书馆,5:10发车,6:00到点位采样!”消息发出在金山医院应急采样队工作群中。

4月1日凌晨零点19分,“接通知,6:00到医院就餐,6:20准时出发!辛苦各位!”消息再次刷新在金山医院应急采样队工作群中。

4月1日早上6点钟,160人准时集合在医院,医院后勤部门和志愿者已经连夜准备好了豆浆、鸡蛋和包子等早餐,分发给队员们增加营养,补充体力。6点20分,队员们准时出发。

时隔5天,在增援浦东核酸采样27000人次、保质保量完成约45万人次核酸标本的本区两轮采集工作后,我院的大白们没有停下与病毒赛跑的速度,再次出动160人核酸采样队伍支援兄弟区松江的九里亭街道和九亭镇,完成95587人次核酸筛查任务。

 

 

三月以来,全市疫情防控面临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形势越是严峻,越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咬紧牙关,冲在一线与病毒赛跑,这是众多金医大白们的共同选择。

 

 

报名通知发出后,护理部主任沈英两个小时就收到了160多人的报名申请,“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高,很多报不上名的医护们还和我‘抱怨’,让我下次一定让他们先上。”

160人核酸采样队伍来自全院各科室,在保证科室日常医疗工作之外,从科主任到基层员工全力出动,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全员上线,为采样队伍源源不断输入血液。

 

 

援鄂队员再出征

作为金山区援鄂队队长,周海英再次作为援外区第4小组组长领队出征,“援鄂的经历给了我疫情防控的经验和强大的信心,我相信我们也会打赢打好家乡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看着身边同行的战友们,周海英的声音中充满了力量。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12).jpg

护士张文英、郭孙升作为曾经的援鄂队员,当接到医院急需核酸采样的工作外出支援任务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重披战袍。郭孙升这次还带上了同为护士的妻子薛桐一起出征,驰援武汉时郭孙升儿子还刚满15天,太小了什么都不懂,而这次夫妻俩出征,2岁的儿子虽然依依不舍,但当得知爸爸妈妈要去打怪兽,从小习惯了爸爸妈妈时不时的加班不着家的儿子则懂事地跟爸爸妈妈挥手:“爸爸妈妈早点回来,下次再陪我玩。”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13).jpg

不缺席每一场战疫

从3月16日起,17天里姜辉辗转多个“战场”,全力以赴开展核酸检测工作,至今已出战12场。姜辉是医院的科主任、党支部书记、转业军人,作为多种身份的“带头人”,他说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担当,这次他已是第二次担任增援外区核酸采样队小组组长。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14).jpg

从鱼吐白露到月明星稀,像姜辉一样始终赶赴在战疫之路上的医护们还有很多:祝晓菲15场、张文英15场、邢蕾蕾14场、沈简13场、常春雷13场、吴义娟13场、吴江丽12场、刘炳华12场、奚玉琳12场、褚歆妍12场、彭家祎12场、蒋艳雯12场、王思园12场、许华娇12场、方欢12场、沈一峰12场、李丽12场、范卫12场、徐坚12场……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15).jpg

每一次数字增加的背后都有他(她)们的忙碌身影,疲倦的面容和酸痛的腰背以及守护健康的使命和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

 

 

模范带头,身先士卒

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龚辉带头垂范,带领着科室员工们多次冲在一线,“身为医者,身为党员,身为科主任,责无旁贷。”在朋友圈,他写道:全力出战,全力配合!我们同心抗疫,归来仍是繁花世界!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19).jpg

同样出征的还有院党委委员蔡国平,去年他驰援云南地震区为受灾群众“千里送医上门”。今年,他则加入核酸采样队伍,化身大白中的一名,再次为守护百姓而战!

E:\2 微信\【临时 定期删】网站后台\640 (20).jpg

他们是战疫前线上无数医务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肩负起责任和担当,齐心合力为群众筑牢“防护墙”,他们以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的勇气和干劲向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片丹心不论年龄

白衣执甲,丹心为矛。护士陆慰英、吴银华虽然临近退休,但她们依然跟众多一线战斗的医护工作者一样,以守护人民安康为己任,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作为老党员、长期临床一线的老护士,她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她们的身影,一片丹心不论年龄,她们一直冲锋在前,她们说:“老同志就得起带头作用”。

此次出征中的医生余海、杨希娉同样是一对60后的战疫伉俪,他们说:“只有守好‘大家’平安,才能换来‘小家’幸福。”晨曦和月光下,花白的头发更令人动容。

每天睡在医院
随时做好应战准备

医生杨高4:30已早早来到医院,他说:“每天多次看采样队工作群已成为我的习惯,因为任务急,每次我都要看好几遍,以防错过任务了。”

同样,来自科教科的王丽坚持每天睡在医院里,王丽负责医院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疫情期间更是忙的不行,科室里放一张简单的行军床在能够保证休息的同时随时出战,“睡在医院,一有任务,我就能快速响应,召之即来,来之就战。”

年轻的抗疫“老战士”

队伍中年龄最小的祝晓菲,24岁,虽然从医1年半,从医学隔离点、核酸采样点……一路走来,她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疫“老战士”。“我们年轻人身体好,就应该我们上,有奋斗的青春才会发光彩,才不会虚度。”此时,她的爱人丁昊哲还在医院的核酸采样点坚守,战地虽然不同,但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奋战是他们最美的爱情模样。

护佑生命,初心不改。

我们是同一个家,

舍小家才能幸福千万家!

我们是同一个家,

手拉手我们一起守“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