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时,一位在外院做过肿瘤治疗的病人在家属陪同下来到我院肿瘤科主任乔田奎专家门诊,经过询问病史和查阅病例,得知患者一年前因肺癌脑转移做过左侧蝶骨嵴转移癌切除术,后续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这个病人才50多岁,胸部CT检查发现肺内肿块,并且脑部多部位出现占位及异常强化灶,发生肿瘤转移进行性增大,考虑为肺癌脑转移。因为体质很差,治疗又没有明显的改善,患者情绪极度焦虑烦躁,拒绝放化疗,痛苦又绝望的阴霾笼罩着他们一家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了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金山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此时,医院刚好自主开展肿瘤基因检测技术,能做到对肿瘤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对肿瘤患者来说无疑迎来了一个治疗的春天。
经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乔主任建议患者进行一项适合患者病情的、经济实用的基因检测,再确定靶向治疗方案。
患者家属从外院取来先前手术摘除的脑转移灶组织切片,送到我院肿瘤基因诊断和生物治疗中心实验室,经过基因检测,报告提示该患者的EGFR基因21外显子发生L858R和L833V双突变。针对该突变类型,可以使用EGFR-TKIs类药物(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进行靶向治疗。随即乔主任确定该患者的治疗方案,给予以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每天1粒,门诊治疗。
经过1个月治疗,患者头痛基本消失,患者情绪恢复了正常状态,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上肺MT软组织肿块较前缩小。经过4个月治疗,患者脑部左颞处肿块尺寸较四个月前明显缩小,肺部肿块由原来的3*4cm,到目前不足1cm,其他指标恢复正常,病情得到缓解。
治疗看到了光明的前景,一家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找回到往日的平静和希望,期盼更美好的明天。
科普小知识
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并且是全世界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数占所有癌症死亡20%,其中EGFR突变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在亚洲人肺癌中占40%-50%,针对EGFR基因突变开发的靶向药为不少肺癌患者带来希望。
肿瘤基因诊断和生物治疗中心
我院肿瘤基因诊断和生物治疗中心成立于2019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团队管理运行,中心包括精准医疗、分子免疫、临床脂质组学等多个实验平台,配备多台测序仪、流式细胞仪、荧光定量PCR等先进仪器设备,可开展基因检测、免疫状态评估、生物治疗等临床新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工作,以发展新型的肿瘤分子分型、生物治疗技术为突破口,建设一流的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