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浮躁的时代,去读一本好书吧,它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宁静,洗涤我们生命的河流,点亮我们人生的方向。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其实人们最常常困住的就是自己的心,《医生的修炼——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这本书恰恰能带我们看看不同于身边的医学世界,也给了我这个医学的“门外汉”更多思考。
文中写到的一个案例是印度乡镇医生用腹腔镜修补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奇迹,印度的消化性溃疡病例很多,而且大多病情严重,许多人一直到发生穿孔才来就医。一位叫莫特瓦的基层大夫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用腹腔镜修补穿孔性溃疡,手术切口只有0.6厘米,平均费时45分钟。文中的作者葛文德现场观摩过这样的手术使用价格低廉而老旧的腹腔镜设备,莫特瓦手术一流,动作敏捷。结果显示,他的手术比起传统的开腹手术并发症少、恢复快,在印度尘土飞扬的偏僻小镇上,创造了世界一流的腹部外科手术,令美国同行刮目相看。
印度乡镇医生、世界一流的腹部外科手术,很难产生联想的两个词就这样发生了故事,我想这一段故事或许也可以给我们这所位于上海远郊医院的医护们别样的鼓励和信心,与市中心的三甲医院相比,我们这里的设备配置也许不是最高端的,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在技术追求之路的“挡路石”,并且也许与发展更快的市中心相比,我们当地百姓对于医疗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
此前工作中,我还了解到过一个故事,印象深刻,故事体现的是远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县城对于对于新技术的强烈需求,在金山医院第九批援永平医疗队队员姚君良援滇期间,他在医院曾经接诊过一位2岁的留守儿童,孩子出现肚子疼的病症两天后爷爷奶奶才带其来院就诊,入院检查时医生发现孩子是阑尾穿孔,并已经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当即急诊开刀,打开肚子时发现全是脓液。
而这样病情比较严重才来医院就诊的案例在当地并不少见,“当地病人出现病症第一反应是忍一忍,实在忍不了才会去医院,这时候往往病情都比较严重了,如果医疗技术跟不上后果不可想象。”
接受医学的不完美
太多的故事和各类媒体的都喜欢去呈现正面的例子、医学的奇迹,有人曾总结过,医疗系统先进典型宣传稿子的共同特点是:从不出错、药到病除、包治百病、以苦为乐、赠医施药,仿佛医学是神。
这时候我们往往更需要一针“清醒剂”,《医生的修炼——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恰恰是我们需要的这样一本书,把一个个不完美的行医案例“血淋淋”的呈现在众人面前,让大众认识完整的医学世界,让医者怀着一颗更谦卑的心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前行,也让普通大众学会尊重很多“不完美”的医疗结果,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和怨恨。
这也给我今后从事的宣传方面工作带来更多启迪——不是一味的去“歌功颂德”,更多元的去呈现,更多去充当医院与公众沟通的一道桥梁。
很开心,用心发现,其实我们身边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好作品供大家去欣赏和学习,比如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健委联合策划拍摄的医疗新闻纪录片《人间世》,目前就已经拍摄到第二季,好的作品需要拉近市民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打破医学的神秘感,促进医患的互知互敬,只有了解了,才能信任。
以人为本
《医生的修炼——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一书中的第二部分为“难解之谜”,这部分用5个故事展现了在病魔面前,妙手仁心的医疗工作者也会不时体会孩童般的无力感。
看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时医者还可以做什么?我想到了医学博士“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除了技术上的治疗,普通百姓的心中往往还期望来自医者的“安慰”。
现如今,市场经济及西方追求物质利益价值观的影响对医院管理观念及传统的医德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挑战,造成现在的部分医院着重以经济利益为指标,而医师则依赖于有形的医学仪器与设备,传统的医者父母心的人文主义关怀正在消失,在医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医患矛盾愈演愈烈。
去年一家媒体曾今就“医患矛盾”采访过韩启德院士,当问到“经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公众对于医学的认知会发生变化吗?它会成为医患关系改善的分水岭吗?”这一问题时,韩老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疫情没有改变医患矛盾的根源。
韩老认为,医患矛盾的根源是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医患之间成了陌生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随之下降;医疗效果的提升导致病人的期望值大大提高,从而没被治愈的成为少数,就更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把几乎所有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了技术上,跟病人的相处则被放到了一个次要位置,医生与患者的距离也就越来越大……
在韩老看来,“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如果每一位医者都能时刻践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患关系就能保持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