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振简历: 1946年参加革命,曾担任东北空军后勤政治部干事、空军长春医院政治协理员,58——60年在空军政治学院学习,后担任空军工程兵第八总队后勤部政委,79——84年任金山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1995年病故。
1979年3月,时任空军某后勤部政委、已年近六十的周仁振,脱下了一身戎装,来到正火热建设中的上海石化,接过了当时在创业与守业中艰难行进的石化职工医院的接力棒。在之后的5年多时间里,这位耿直而坦诚的老军人,带领着他的领导班子,尽心尽力地建设、完善着这所羽翼渐丰的职工医院。
79年,正是粉碎“四人帮”、十年浩劫结束不久,一切百废待兴,对于当时的石化医院亦如此。从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各层面医务人员文化知识的待补,到现实形势下内、外大科的细化分科,以及医疗用房日显紧张的急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当时国内或石化总厂形势要求的一盘棋中,凸现着它的迫在眉睫。
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脱产与半脱产方式,几百名青年职工分批分期参加了初中文化补习;近百名工农兵大学生与医院首届的电大毕业生逐年补习着高中文化课程,并分别通过了卫生局的定职高中文化考试……
虽然头顶着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的艰难,应着全国形势的总体要求,一路艰难,但走得依然坚定而充实,职工基础文化素养在日渐加固与坚实。
对于一所新建的医院,有一支一定数量与水平的医疗技术队伍是及其重要的,当时,除第四人民医院的200多名医务人员以外,就是刚跨出校门的新生力量,如何加快培养技术力量,如何开展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为开设各科准备技术力量,院领导班子深深意识到:这是当阶段急待解决的大事,也是医院在守业中进一步创业的基础。
在周仁振院长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处在什么地方没有关系,最要紧的是我们正朝什么方向移动。
也许,正是这样的理念,促使当年的这位老院长高瞻远瞩,带领着他的领导班子着力于技术力量的培养与人员的引进,为今后医院的长足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支持78级电大医学专业班学员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克服人员紧张的困难,继续支持37名中专学历的医护人员参加第二届电大学习,现今放射、急诊等科的重任仍由当年的学员在担当。
短短两年间,连续举办了三期中高年制医师英语学习班,全部利用业余时间(晚上)进行教学,从意识形态以及实际内容上丰富、强化了学习的氛围与重要性。
79——84年间,周仁振率领的领导班子还因地制宜开辟了一条院校联合办学的创新之路,即石化医院与石化中专联合创办了连续三届的护理专业班,每届学制三年,共培养了120多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中专护理人员,90年代至今,这批护理人员一直在医院各病区的护士长岗位上担当重任,包括护理部的主任们仍是当年毕业的学员在通过各类学历教育之后轮番在挑着大梁。
谈起当年的联合办学经历,现已退休的首届班主任姚老师深有感触:正是得以周院长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毫无办学经验的情况下,自摸门路,自寻老师,边学边办,才走出了这条院校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当年,我们远上江苏常熟买人体模型,近赴虹口护校、一医护校等筹教材,为了聘请各科课目老师,先请医院各科有教学经验的主任医师,再觅市内曾担任医护教学的回沪教师,为了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生理课老师,医院想方设法通过总厂将其调来石化(她先生也在石化)。
“学生上大课用的阶梯座位是医院木工自制的,学生实习穿的白大褂也是医院后勤部门供给的……,这种联合办学确实很不易,但又是非常成功的”。谈起当年的艰辛,姚老师言语间充满着自豪,更充满了对当年医院领导高瞻远瞩的一种敬佩。
一面是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技术人员,培养后备力量,一面是因地制宜地引进着高水准的业务尖子,周仁振带领着他的班子成员可谓动足了脑筋。
81年之前,医院尚无烧伤外科,但毗邻石化总厂,化学烧灼伤时有发生,唯一的出路是送瑞金医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时,71年由瑞金医院支内去四川的刘文洁医师进入了周院长的视线,通过艰难的多次协商(当年户口调入上海及市郊均是不易之事),81年11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烧伤科刘医师终于正式调入石化医院,在大外科内主持烧伤医疗工作。80年初,在她的带领下成功救治了一例柏油烫伤面积达70%,其中Ⅱ度烧伤20%,Ⅲ度烧伤50%的筑路工人,得到了石化总厂的高度肯定,刘医师的成功引进与良好的师带徒发展,为两年后烧伤科的独立建科、连续多年成为上海医科大学重点学科以及长年来为石化总厂在烧伤治疗所起的保驾护航作用,均有着功不可没的历史意义。
当年的烧伤科、麻醉科以及脑外科均未从大外科中分支,短短几年里,正是各科相关业务尖子的成功引进,才使这些学科逐渐得以独立……
80年,医院又一大举措出台。7月,医院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签订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在石化职工医院建立教学基地协议书》,据当年的老领导回忆,那是因为学生的到来,会更有效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并启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从实际上缓冲一些医疗力量与人员不足的压力。
此后,石化医院开始正式接受第一医学院基础医学班的临床教学实习任务。这一举措,无论今日从何种意义来看,对84年的厂校联合共建金山医院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伏笔。
在周仁振任职的5年多时间里,医院领导班子从坚实职工的基础文化素养,到培养各科的医疗技术力量;从开创院校联合办学为医院储备护理人员,到引进业务尖子完善分支学科……,在一路艰辛的守业中,不断向前艰难创业,为着他们眼中的将来,为着这所在盐碱滩上不易而得的石化职工医院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