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动态 > 金医病例
金医病例
从“夜不能寐”到“无需止痛药”,骨膜牵张术为糖尿病足患者带来福音
发布日期:2023-04-26 来源: 浏览量: 打印

      近日,86岁的杨阿婆因右足部坏疽伴疼痛5月余,足底部溃疡3周来我院骨科就诊,我院骨科专家组为其进行了右下肢胫骨骨膜牵张术,从术前每晚需要服用多次止痛药到术后无需止疼药,杨阿婆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就诊中,医生看到杨阿婆的右脚趾坏死,已经干枯变黑,3个脚趾已截趾,伤口不愈合,杨阿婆告诉医生,自己有20多年的糖尿病病史,近期右下肢疼痛明显、夜不能寐,生活严重受到影响,每晚靠吃止痛药物才能勉强入睡2、3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晚上要吃4次止痛药物。

此前杨阿婆也辗转市区多家医院就诊,但被告知由于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且血管多处闭塞,治疗效果欠佳。在我院骨科就诊后,医生为其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右股动脉、腘动脉多处中重度狭窄,右侧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多处闭塞。

      会诊后,专家组决定为杨阿婆进行了右下肢胫骨骨膜牵张术,术中切口约2.0cm。术后3天,杨阿婆就感觉到右下肢疼痛减轻,每天早晚各服用1片止痛药物即可。术后第五天,杨阿婆右下肢感觉温暖,皮肤的温度也正常了。术后10天,杨阿婆下肢已无明显疼痛感,不再需要口服止痛药物。脚底的溃疡也没有继续扩大,伤口结痂。


糖尿病足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易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死亡。5%~10%的糖尿病患者一生中可能患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截肢占全部截肢的28.2%,截肢后患者5年死亡率接近50%。糖尿病足溃疡5年复发率高达70%。

下肢动脉闭塞是糖尿病足溃疡或坏疽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改善下肢动脉循环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及坏疽的关键,但目前尚无理想药物及有效方法,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难题之一。

骨膜牵张术

基于前苏联骨科医生Ilizarov的应力- 张力原理,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通过对胫骨骨膜进行持续、缓慢地牵引产生稳定而持续的牵张力,激发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合成功能,调动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使胫骨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同步生长,刺激患侧下肢血管微循环建立,进而可改善足部血运,加速血液循环,导致局部血流量升高,皮肤温度可随血流量的升高而恢复正常,并达到促进足部溃疡愈合、减轻疼痛的目的,降低坏死感染再次发生的风险。

应用范围

哪些患者可以应用该技术哪?目前该技术广泛用于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及不宜介入手术患者的治疗中。方式具有经济方便、痛苦小、微创、依从性高、疗效显著等优点。

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骨科已组成专业团队进行糖尿病足的系统治疗,运用目前最先进的治疗理念,结合目前最新的技术,为多位糖尿病足患者成功保肢,在糖尿病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帮助广大糖尿病足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